图片
图片
一万字,一百人,讲述台州两千年极简史。一座山、一个城的进阶之路“台州”名字源自天台山,而天台山又因对应天上星宿“三台星”而得名。台州之名天上来。但决定台州命运走向的,不是命理而是地理,不是天文而是人文。发生在这片山海的故事,不管山川变幻还是四季更迭,都是人造就的。历史被记住,是因为有故事;故事能流传,是因为有人名。距今约10万年的旧时器时代,台州就有“灵江人”生息繁衍;距今约10000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,仙居下汤、临海小芝峙山头、玉环三合潭,亦证明台州境域有多处人类活动。只是,这些历史太过久远,只能考古,而没有被准确记录;这些人都是群体,而没有人名,所以故事很模糊。我们走进历史深处,从公元前191年到公元1955年差不多两千年的历史一瞬,梳理出与台州有关的一百人。这一百人,有大名鼎鼎,有小有成就,但都有名有姓。硬气的台州人、仙气的台州人、侠气的台州人、灵气的台州人、书卷气的台州人、烟火气的台州人、朝气的台州人……各种台州人,呈现这座城市的多彩与神奇。天台山是诗歌之山,也是书画之山。“书圣”王羲之在这里纵情山水;唐代诗书画“三绝”的郑虔在这里开宗立派;米芾在国清寺石刻前流连忘返:项容及弟子王洽千年泼墨一挥间;张大千在石梁飞瀑留下丹青......现在,我们就从秦汉时期的台州讲起,徐徐展开这座“山海诗画”之城的画卷。驺摇、孙权因“平秦佐汉”有功,公元前191年,汉王朝诏令瓯越君长驺摇重建东瓯国(相当于今温、丽、台三地),晋封为东海王,世称东瓯王。公元前85年,置回浦县,属会稽郡,台州始设县。公元87年,改回浦县为章安县,“章治久安”,章安地名由此诞生。257年,吴大帝孙权置临海郡,辖相当于今台州、温州全部、丽水大部和宁波、金华二市的小部分区域及福建闽江以北沿海地区。台州始建郡。次年七月,会稽王孙亮封其异母兄孙奋(孙权第五子)为章安侯。图片
〔吴大帝孙权〕卫温、诸葛直230年,孙权遣将卫温、诸葛直率甲士万人,远征台湾,出海口就在章安。这是大陆与台湾之间大规模交往的第一次记录,也是我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出航台湾并行使国家权力,对于中国宣告台湾主权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图片
〔台州大陈岛卫温雕像〕沈莹、任旭卫温、诸葛直远航台湾的50年后,即280年,吴国将领沈莹去世。他所写《临海水土志》既是关于临海郡的方志著作,又是记载台湾历史的最早著作。 同样生活于三国至东晋初期,还有一个叫任旭的人,初任临海郡功曹,郡守蒋琇居官贪暴,任旭苦谏无效,遂弃官归隐。他是台州第一位被列入正史的人。图片
〔任旭〕
屈坦、赵炳台州城隍庙里的城隍老爷叫屈坦,是三国孙吴的尚书仆射屈晃之子。唐置台州时,刺史将屈氏故居征为衙署,遂奉屈坦为城隍神。据说屈坦被尊为城隍爷之后,尽职尽责,台州境内凡遇水旱之灾,官民“祷祈多验”。 除了城隍庙,台州境内还有各种祠庙一百多座,临海的灵康庙祀“白鹤大帝”赵炳。东汉末年,金华人赵炳去到福建,遇到另一个方士徐登并做了他徒弟。徐登死后,赵炳来到台州章安,做了很多好事,受百姓爱戴膜拜。图片
〔台州城隍爷屈坦〕 葛玄、葛洪天台山能成为道士修炼的理想之地,与道教学者葛洪(283-363)对它的宣扬有关,他在《抱朴子》中曰:“诸山不可炼金丹,以其皆有木石之精,惟太华、少室、缙云、罗浮、大小台正神主可以修炼,灵敝诡异,为天下巨观。”大小台即天台山。葛洪把天台山列入五座可炼金之山中的一个。 葛洪的出生自带光环,叔祖父葛玄(164-244)是《西游记》里提到的四大仙师之一(张道陵、许旌阳、葛玄、萨守坚)。葛玄于天台主峰华顶开人工种植茶树之先河,被称为“茶祖”。三国吴乌元年,葛玄于桐柏山上筑成法轮院。唐景云二年,睿宗下诏在法轮院墟址上为司马承祯建桐柏观,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。图片
〔葛洪〕刘晨、阮肇天台山不仅是修仙、修道之境,更是天上人间相连相交之地。东汉明帝永平五年,浙东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,剡县的刘晨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,在桃源遇上二位仙女,并缔结了美好的仙凡姻缘。刘阮遇仙的故事在天台民间口耳相传,后被南朝宋宗室、《世说新语》的撰写者刘义庆收于《幽明录》中,经过文人的记叙而流传更广。图片
〔元代赵苍云《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》〕孙绰、孙诜东晋文学圈“大咖”孙绰,时任章安令,来到天台山。饱览秀色后,他写了一篇赋:“天台山者,盖山岳之神秀者也。” 写成之后,孙绰给友人诵读并自得地称:“卿试掷地,当作金石声。”成语“掷地有声”由此而来。《游天台山赋》就此撩开天台山神秘面纱。 天台山通过孙绰扬名天下,“临海”则由另一个姓孙的人定义解释。临海并不是因为面临大海,而是境内的“临海山”。南朝刘宋年间的孙诜《临海记》云:“临海山,山有二水,合成溪,曰临海。一水是始丰溪,一水是永安溪,至州北,两溪相合,即名临海溪。”
图片
〔孙绰《游天台山赋》〕支遁、王羲之永和九年,孙绰与谢安、支遁禅师等四十余人会于兰亭,饮酒赋诗。孙绰被推举撰《兰亭集诗·跋》。支遁虽为僧,却颇具名士风采,爱山乐水,煮茶论道。支遁曾从沃洲山出发,经赤城山,到过天台山。孙绰与支遁有个共同的朋友王羲之,支遁尝与王羲之共游天台。 天台山华顶上,曾竖立过王羲之独笔鹅石碑,也有因藏王羲之书写的《黄庭经》而得名的黄经洞。相传当时的会稽内史王羲之翻山过岭到天台山,拜隐居于此的白云先生为师,学成后回到绍兴,与文友在兰亭欢聚,写下千古流传的《兰亭集序》。永和十一年三月,王羲之辞会稽内史,游会稽、临海、永嘉、东阳四郡,作有《游四郡记》。图片
〔文徵明《兰亭修禊图》局部〕李式、郗愔王羲之之所以与台州常来常往,与两位临海太守有关,这两位也都是书法家。 李式(275-328),江夏人,东晋初期任临海太守,是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的侄子,王羲之称其书“是平南之流,可比瘐翼”。 郗愔(313-384),高平人,东晋时任临海太守。他是王羲之妻弟,善章草、隶、草书。王僧虔《论书》云:“方回章草,亚于右军”。图片
〔郗愔书法作品〕
王珣、王穆王羲之有个远房侄子叫王珣,也工书法,传世书法作品叫《伯远帖》,是现今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,与《快雪时晴帖》《中秋帖》并称为“中华十大传世名帖”之首的“三希帖”,亦被列为“天下十大行书”之一,排行第四 。《伯远帖》是王珣写给叔伯兄弟王穆(字伯远)的一封书信。王穆是东晋丞相王导之孙,车骑将军王劭之子,累迁临海太守。图片
〔王珣《伯远帖》局部〕 孙恩、辛景、梅盛东晋出身于琅琊名门之后的,有书法家,也有海盗。青、兖二州刺史王恭发动叛乱,孙恩的叔父孙泰趁机起事,然事未竟而遭告发被杀。孙恩顶着叛贼之名,无可立足之处,收拾残部逃到海上。他一边操练水师,一边从事海上贸易,一俟政局不稳,便出兵攻打劫掠东南沿海重点城镇。 399年,孙恩率军进攻临海郡,临海人周胄揭竿响应。次年,孙恩率部转攻章安,临海郡太守辛景退守龙顾山,沿山凿堑,对垒以守。元兴元年(402),辛景发起全面反击,孙恩惨败投海。为纪念这一次大胜,龙顾山改名为大固山。台州府城墙亦被认定于公元402年始筑。 同样这一年,梅盛担任章安县令。他在任五年,兴官学、开教化、公正断案、兴修水利、劝课农桑,使得章安仓廪充实。梅盛秉性耿直、不善逢迎,朝廷提升其担任南昌郡别驾时,他上表辞谢,带领家人在章安县宁和乡(今三门亭旁)中门垦荒种地,又在附近丹丘山结庐静修,种竹植梅,成为三门人文始祖,人称“梅长者”。图片
〔梅长者〕谢灵运、王琇、顾欢20年后,即422年,东晋名将谢玄之孙——谢灵运被外放为永嘉太守。429年某一天,谢灵运“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,直至临海,从者数百人。临海太守王琇惊骇,谓为山贼,徐知是灵运乃安。又要琇更进,琇不肯,灵运赠琇诗曰:'邦君难地崄,旅客易山行’。” 谢灵运在《山居赋》中多处提到“楢溪”两字,如“凌石桥之莓苔,越楢溪之纡萦”。就在谢灵运打通天台山与外界的25年后的454年,一个叫顾欢的人来到天台山楢溪开馆授徒。他隐居天台山近30年,设馆课徒、开启文脉。后人为纪念他,将境内山、溪、岙冠以“欢”字:“欢山”、 “欢岙”、“欢溪”,东湾岭改为“顾儒岭”。图片
〔谢灵运〕
谢深甫、谢道清、谢堂谢灵运是谢玄之孙,而谢玄是谢安之侄。谢安是东晋著名政治家,淝水之战的决策者,成语“东山再起”说的就是他。阳夏谢氏一族在永嘉之乱时迁居上虞,五代谢闿担任台州府同知,定居在临海,为台州谢氏始祖。 到了南宋中期,谢家又出现了一位宰相。他就是谢安的第25世孙,谢深甫(1139-1204),开启了临海在南宋一朝五宰辅的辉煌。宋光宗称施政宽猛得中,升吏部侍郎,兼给事中。议事持正力争,每遇希恩幸进者,光宗常说:“恐谢给事不可。” 谢深甫有个孙女,叫谢道清,后来成了宋理宗赵昀的皇后。理宗驾崩后,度宗即位,尊谢道清为皇太后。后度宗驾崩,恭帝即位,尊谢道清为太皇太后。 谢道清有个内侄叫谢堂。曾审一冤案,平反八十余家,时年仅二十余岁。谢堂执政,正当南宋亡国之际,外有强敌压境,内则大臣纷纷逃走,他因是谢后的戚属,被任命担此残局。谢堂善画兰竹、松石窠木,有石刻千卷,自号"金石友"。日本君台观藏有其画。图片
〔谢深甫〕吴芾、米芾、赵雍谢深甫年少时颖悟异常,并刻志为学。学习时拿井水放在脚上防困。1166年,27岁的谢深甫高中进士,扬眉吐气。好友吴芾作《送谢子肃之官》一诗以赠,中有“吾乡人物苦凋零,赖子传家有典刑”一句,将谢深甫当作振兴台州的代表人物。吴芾是仙居人,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,后任监察御史。为文豪健俊整,著有诗文三十卷及表奏五卷。 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登峰造极的时代,而台州文艺也达到巅峰。书法大家周越曾出任台州知州,“宋四家”中的三个——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,都是他学生。而米芾本人,连同他那位同样在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儿子米友仁,也曾几度往来台州,留下《业镜帖》《云山草笔》等传世佳作。赵孟頫与米芾的书法高低今且不论,但赵孟頫的儿子赵雍比米芾的儿子米友仁更爱天台。据史载,赵雍“姿貌雄伟” “有父风”。人物、鞍马、山水、竹石、花鸟无所不能,尤擅山水。赵雍对天台的感情更加热烈,传世之作便是《天台放鹤图》。图片
〔米芾《业镜帖》中出现“台州”二字〕智顗、灌顶、传灯米芾的《业镜帖》中有“业镜在台州耳”字,是一幅行草书。他品评历史上五位书家的作品:“葛洪'天台之观'飞白,为大字之冠,古今第一……柳公权'国清寺',大小不相称,费尽筋骨……”那么,“国清寺”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? 575年,智顗携20 余位僧徒到达天台山,选择这里作为修行宝地。20年后,智顗从晋王杨广之请,再到扬州弘法,九月,辞归天台,重整山寺。智顗生平造寺三十六所,遗愿之一就是在天台山建立一座寺院作为天台后学的根本道场。“不见寺成,瞑目为恨”。 智顗圆寂后,弟子灌顶奉其遗书及《净名经文疏》至扬州见晋王。晋王“五体投地,悲泪顶受”,随后派人送灌顶等回天台山,为智顗设千僧斋,按照大师遗愿在北山山麓兴修大寺,初名“天台寺”,后改名“国清寺”。灌顶为首任主持。 天台县城东北10 公里,是智顗手创天台山十二古刹之一——高明寺。山上有多处崖刻,其中有传灯法师写的“看云”二字。1580年,传灯经天台山幽溪之畔,睹高明寺旧址,发愿重兴。此后历经30 余年,重建高明寺。寺东有一幽溪亭,亭对面有一巨石横空,下有四石相承,自成一洞,命“圆通洞”。自智顗到传灯,圆融汇通一直是天台宗千年不易的修行精神。
图片
〔智者大师〕
思托、最澄、奝然临海,与天台山相邻。自唐置台州始,一直到清朝,这里均为台州府治所在。城内巾山西麓,有一龙兴寺,入口牌坊处有“神龙古刹”四字,指该寺建于唐神龙年间。 743年,鉴真和尚的高足弟子——思托第一次随渡日本。744年第四次东渡日本时,思托留龙兴寺,入天台之门,自此长住。754年,思托随鉴真东渡成功。“始终六度,经逾十二年”,“四度造舟,五回入海”,虽历尽艰辛而总无退心,最后更和鉴真一样埋骨异邦。 就在鉴真和思托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的50年后,804 年日本派出第13批遣唐使。其中一艘船上载着僧人最澄。早在19 岁那年受具足戒,他就聆听了思托宣讲天台宗教义,萌发了入唐求法的心愿。最澄于龙兴寺学习后参天台山,礼国清寺并至佛陇寺从行满求学。805年,最澄结束了在唐求法活动。回到故国后,开创了日本天台宗。 983年,又一位日本僧人奝然入宋求法。八月十八日抵临海,于龙兴寺求学天台宗。九月九日上天台山国清寺巡礼,继入东京谒宋太宗。986年,奝然搭船回到日本。奝然求学龙兴寺时,距最澄于龙兴寺求法已有180年了,但奝然仍把它作为求学的起始和回归之地。图片
〔临海龙兴寺最澄与义真塑像〕寒山、济公1072年,国清寺又迎来一位日本高僧——成寻,禅师禹珪送给他一件礼物——《寒山子诗》。寒山是唐代在天台修行的高士,真名没流传下来,只知住在翠屏山。这座山夏天也能见到未消融冰雪,故别号“寒岩”。这就是“寒山”绰号的由来。传说,寒山有个好朋友叫拾得,两人朝夕相处,情同手足,劝人向善,是“和合二仙”的原型。 天台本土还诞生过一位传奇僧人——济公。历史上的济颠虽没有法术,但他遍游名山、乐于助人,与传说中并无不同。寒山以诗文“幽情”得意于日本文坛,济公以“娱心”成为中国民众的寄托。天台的佛法,从来没有停留在经书与吟颂声里。图片
〔元代佚名《寒山拾得图》〕骆宾王、郑虔、尤袤681 年,61岁高龄的骆宾王赴临海就任县丞。贬谪于远离帝国中心的偏远之地,隐逸于不同于中原的崇山沧海间,既压抑又欢喜。骆宾王在临海的时间并不长,但他对临海别有情味,后被称为骆临海。离开临海,骆宾王追随徐敬业起兵,留下了著名的《讨武曌檄》。 757年,另一位大唐才子,被唐玄宗御笔赞为“郑虔三绝”的广文馆博士郑虔,以老弱残身,长途跋涉来到临海。他的到来,正式开启了临海文脉兴盛、人才辈出的时代序幕。从此台州城“弦诵之声不绝于耳”,民风日淳,士风渐进。 764年,郑虔在临海去世,台州士人百姓以其故居立祠纪念。1175 年,著名文学家、知州尤袤整修户曹祠,将广文先生从私祀升为官方秩祀,台人每年清明、冬至二日祭祀。尤袤知台期间,曾减免了一万多户无地贫民的税收,继续加厚和加高前任知州修筑的城墙。后来,台州发生洪水时,城区由于城墙高、厚而未受淹。图片
〔东湖广场郑虔雕像〕司马承祯、张伯端684年,骆宾王起草《讨武曌檄》,朝野震动,徐敬业兵败被杀,骆宾王结局不明。690年,武则天改国号为周。为笼络人心,于699年以特旨召请一个道长赴洛阳,亲自接见并降手敕赞美之。 这个人就是司马承祯。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达四十年,创立了道教“上清天台派”,或称“南岳天台派”。711年、721年,两度入京,为帝王讲道、受法箓。唐睿宗还下诏在葛玄创建的法轮院墟址上为司马承祯建桐柏观。 桐柏宫后来又因为一位台州籍道长而蜚声全国:敕封“紫阳真人”张伯端。他曾任台州府吏,后因受累谪戍岭南,走上访道修仙之路。1070年归台州,筑室山居,1075年著成《悟真篇》。张伯端是北宋内丹学的集大成者,道教(金丹派)南宗始祖。图片
〔紫阳真人张伯端〕李白、魏万司马承祯的“真隐”,一时成为世人追捧的楷模,当时,寓居京城的高门贵卿、文人士子,争相作诗寄送司马仙人。在众多“粉丝”中,自然包括素喜访道求仙的李白。 唐开元十五年,李白开启了第一次天台山之旅。在一个朝霞未起、犹见月色的凌晨,李白登上华顶峰,《天台晓望》横空出世:“天台邻四明,华顶高百越。门标赤城霞,楼栖沧岛月。凭高登远览,直下见溟渤。云垂大鹏翻,波动巨鳌没。” 当李白忙着“追星”的时候,自己也成了他人的偶像。李白于天宝初年重游天台山的时候,一位名叫魏万的人因仰慕李白,“自嵩宋沿吴相访,数千里不遇”,一直追到天台山。二人“乘兴游台越”,深圳抖店详情页外包瞻仰国清寺,看“五峰转月色”,听“百里行松声”,而后泛舟灵溪之上,仰望着华顶峰的超忽缥缈,只觉“石梁横青天,侧足履半月”。图片
〔天台山大瀑布景区的李白雕像〕
项斯、项容、王洽魏万“逢人说李”,杨敬之“逢人说项”。项斯,台州第一位进士,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。以诗卷谒杨敬之,杨有诗云:“几度见诗诗总好,及观标格过于诗。平生不解藏人善,到处逢人说项斯。” 台州项姓名人中,还有一位画家项容,被称作天台处士,是郑虔的门人。他是开创山水画水墨特殊表现技法的划时代大师,人称“天台处士”。北宋皇宫里藏有他的《松峰图》和《寒松漱石图》。苏轼非常喜欢项容,给他的画题过很多诗。项容的学生王洽也是一位高人。其作大画时,先饮酒醺酣,即以墨泼,或笑或吟,脚蹩手抹,或挥或扫,或淡或浓,随其形状,为山为石,为云为水。善泼墨山水,时人故谓之“王墨”、“王泼墨”。王洽是泼墨画的创始人之一。图片
〔项斯〕
厉归真、钟隐到了五代时,台州又出了两位大画家。 厉归真,善画山水、林木禽兽,曾得到过后梁太祖朱温的赏识。尤工鸷鸟,善画牛虎。他画虎不但栩栩如生,而且能画出老虎的各种姿态。他为了画虎,长期深入山林观察真虎,留下“深山观虎”的典故。 钟隐,工画鸷禽竹木,师郭乾晖。为了学得郭乾晖的绘画笔法,钟隐改名入郭家做工,服侍郭乾晖一个多月,后被发现,得到郭的传授,遂驰名宇内。钟隐还兼工山水人物。图片
〔厉归真学画虎〕
钱俶、钱暄、钱象祖钱姓名人也与台州颇有渊源。 946年,钱俶任台州刺史。次年,其兄钱倧继位后,将其从台州招回,参加主持相府工作后,继承吴越国王位。钱俶曾遣使赴日本、高丽,求取天台论疏,致令天台教观绷然而起。 1071年,钱俶第七子钱惟演的第三子钱暄知台州,开凿东湖,西移东城墙。 到了南宋,吴越王钱俶的后人中又出现了一位临海人宰相——钱象祖,与史弥远合谋诛杀奸臣韩侂胄,天下人民共仰赖之。图片
〔吴越末代国君钱俶〕张无梦、宋真宗北宋初,桐柏道士张无梦受宋真宗赏识,曾召入宫问以道法。张无梦回天台时,宋真宗集文武大臣三十一人赋诗为其送行。张无梦高徒陈景元,受宋神宗两次接见。 除了天台,仙居也是国内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。1007 年,宋真宗以此地为“洞天名山屏蔽周卫,而多神仙之宅”,诏改神仙居所在之地“永安”为“仙居”。图片
〔宋真宗〕
徐中行、徐庭筠徐中行,从著名学者胡瑗弟子刘彝学习,在京得到司马光赏识,称他将来“不为国器,必为儒宗”。游学历一年多返里,设帐课徒,慕名求学者众。台守李谔举为“孝、悌、睦、姻、任、恤、中、和”八字齐备,礼请出仕,终不受聘。1123年卒,人称“八行先生”。后人论台学源流,以中行为首。 徐庭筠,徐中行第三子,热心教育,人称“温节先生”。父子同葬于西岑下白岩,称“二徐墓”。朱熹有诗评:“道学传千古,东瓯说二徐。门清一壶水,家富五车书。”图片
〔徐中行〕胡三省、叶梦鼎徐中行得到司马光赏识,还有一位台州人则是对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进行注释。胡三省(1230-1302),宋元之际史学家,宁海(时属台州)人。其《资治通鉴音注》,价值可与《资治通鉴》相比。 同样是宁海名人的,还有比胡三省整整大30岁的叶梦鼎(1200—1279),南宋晚期宰相。叶梦鼎有两个族诸孙,明初名士叶见泰、叶见恭兄弟。“生见泰、见恭俱有文名,人称二叶。” 叶见泰与方孝孺之父方克勤为挚友,方孝孺曾言:“世亦有享万钟之福,而磨灭无称者。贵贱果何如哉?”图片
〔胡三省〕
李清照、宋高宗、文天祥1129年,金人攻破洪州,暂居洪州的李清照去浙江投靠小弟李迒。李迒时任敕局删定官,亲从高宗赵构奔于浙东一带。李清照一路追踪,辗转台州等地。在临海,留下《清平乐·梅花》和《渔家傲·记梦》两首词。“九万里风鹏正举,风休住,蓬舟吹取三山去!”一改婉约之风,豪气冲天。 1276年,文天祥过临海,登临金鳌山,哭拜在高宗驻足过的地方,写下《入浙东》:“厄运一百日,危机几十遭……惊魂犹未定,消息问金鳌。”船至乱礁洋,岛屿星罗棋布,风光奇绝,文天祥心情随之阔朗起来。饱览美景后,他乘兴写下《乱礁洋》:“海山仙子国,邂逅寄孤蓬。万象画图里,千崖玉界中。风摇春浪软,礁激暮潮雄。云气东南密,龙腾上碧空。”图片
〔文天祥〕陆游、桑世昌、戴复古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少年时,曾随母来临海访秦鲁国大长公主。大长公主即宋仁宗第十女,招吴越王钱镠六世孙钱景臻为驸马。宋室南迁,大长公主携钱氏子孙定居临海,并将钱氏传家之宝“金书铁券”藏于宅中。陆游到访,曾参观铁券。 陆游有个台州外甥,桑世昌,博雅工诗,于翰墨一道,极喜王羲之兰亭序,著有《兰亭考》十二卷,是著名的最早完善地研究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的专著。 陆游还有个台州学生,戴复古,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,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,反映人民疾苦,具有现实意义。一生不仕,浪游江湖,后归家隐居。图片
〔戴复古〕朱熹、赵师渊、唐仲友1173年,陆游的好友朱熹主管天台崇道观。后到黄岩樊川书院执教授徒,江南一批士子闻讯而来求学。赵宋宗室秦王德芳八世孙赵师渊执弟子礼。朱熹深感史书褒贬失义,与赵一起,据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《举历要》及胡安国《举要补遗》等书,简化内容,以目叙事,编成《资治通鉴纲目》。朱熹在台州宣扬理学,开创一代文风之后,科举登榜者激增,台州被誉为小邹鲁。1180年,唐仲友移知台州,次年修筑中津浮桥,修缮白鹤山灵康庙和台州学宫。唐仲友好为刻书,于任上刻《荀子》《杨子法言》《中说》《昌黎先生集》《后典丽赋》等。 次年,朱熹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。时浙东连遭水旱之灾,饥民遍野,朱熹措置救灾。次年七月二十三日巡行台州。朱熹为整饬官纪,连上奏疏,弹劾唐仲友违法使用公使钱、私通官妓、私造楮币等罪。朝廷下旨唐仲友改任江西提刑,令朱熹巡视浙东各州。图片
〔赵师渊〕
叶适、陈耆卿朱熹是宋代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和建构完成者,叶适则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和建构完成者。叶适早年在政治上维护朱子,晚年对理学展开系统批判。曾寓居黄岩,在此游历、讲学,使台州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 派下弟子临海陈耆卿居首位,所著《嘉定赤城志》,为全国现存28部宋代名志之一。图片
〔陈耆卿〕陈孚、翁森、赵之谦在《元史》中的儒学部分,有一位台州籍文人的身影,他就是与陈耆卿同属一族的陈孚。“读书过目辄成诵”“博学有气节”“任侠不羁”,是个极有风骨的士大夫。传世之作以《安洲乡学记》最为知名。 台州仙居人翁森不忍家乡学风堕落,于是创办了安洲书院。翁森是号称“翁书橱”的知名学者,在他带头下,书院从学者一度达到800 人,台州文教事业得以不坠。陈孚为此挥毫写下长文,赞颂翁森的功绩。台州书院文脉不断。1866-1867年,清代书画家、篆刻家赵之谦游幕台州,主讲黄岩翼文书院。图片
〔翁森〕
赵汝适、陈詠、贾似道台州有学,人才辈出,以宋朝三个人为例。 赵汝适(1170-1231),著有《诸蕃志》,我国第一部记述中国和海外各国贸易、交通的专著。 陈詠(1035-1112),著有《全芳备祖》,世界第一部植物学辞典。 贾似道(1213-1275),南宋权相,著有《促织经》,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蟋蟀的专著。图片
〔赵汝适〕柯九思、卫九鼎宋亡元起。元代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昌盛时代,台州柯九思是杰出的一位。柯九思(1290—1343),仙居人,擅画墨竹,与画界盟主赵孟頫相差11岁,深得其青睐并获指导。1328年,柯九思游学建康,并通过人引荐结识了怀王图帖睦尔。不久后,怀王继位称帝,即文宗。官至奎章阁鉴书博士,专门负责宫廷所藏的金石书画的鉴定。 40年后的1368年,元末明初的画家倪瓒在一幅名为《洛神图》的画轴上题诗云:“凌波微步袜生尘,认见当时窈窕身,能赋已输曹子建,善图唯有卫山人。”倪瓒从不轻许别人作品,能得到他如此赞许,可见绘画水平之高。画作者叫卫九鼎,台州人,工界画山水,《洛神图》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图片
〔柯九思〕
方国珍、刘仁本倪瓒题诗这一年,元灭明建。在第一批反元义士中,只有一个人善终,他就是今台州路桥人方国珍。明朝建立后,方国珍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活了7年,堪称智慧。在20年前的1348年,方国珍起义,他是第一个“抗元先驱”。 方国珍招贤纳士,兴办学校,重用元代黄岩四位进士之一刘仁本。刘仁本是“笃志儒修”“文采风流”的儒士,在台州修建了一批庆元路学宫,创办了黄岩的文献书院。图片
〔刘仁本〕一山一宁、宗泐、崔溥1247年,一山一宁出生于临海。他自幼出家天台山为僧,后居普陀山,修禅宗临济宗,精研佛典。1299年,元成宗诏命高僧一山一宁出使日本。禅师在日本弘法二十年,开创了“二十四派日本禅学”和“一山派禅学”,恢复了元初因两国争战而中断的中日邦交。 1317年,一山一宁圆寂。60年后,也就是明朝洪武十一年(1378),又一位临海籍高僧宗泐奉明太祖之命往西域求经,历经艰辛,遍游西域,往返十余万里,取得《庄严宝王》《文殊》《真空名义》等经。 又过了110年,也就是1488年,台州府牛头外洋上,一艘千疮百孔的客船下碇而泊。13 天前,这艘载有43 名朝鲜国官民的船只从济州岛出发,护送济州官员崔溥渡海返乡,奔赴父丧。据崔溥事后所著见闻录《漂海录》载,他们在海上向西望,只见“连峰叠嶂,撑天包海,意有人烟”,山峦之上更有“烽燧台列峙”,气势威严。图片
〔一山一宁〕
焦宏、谭纶、戚继光、王士琦崔溥看到的正是明朝时期军事重地桃渚所。 1443年,由户部右侍郎焦宏监督,建成桃渚卫所。因为有了焦宏,才有了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卫所遗址,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桃渚城。焦宏在防备倭寇、抵御外敌入侵方面声名显赫、功绩卓著。 1551年,谭纶受命任台州知府。他在当地招募乡勇,练兵抵御倭寇,歼倭于桃渚等诸处。1555年,戚继光担任谭纶的参将,他在桃渚建立了敌台,并于1561年率领戚家军取得抗倭“台州大捷”。1563年,谭纶指挥戚继光、刘显、俞大猷等取得平海卫大捷。 就在朝鲜官员崔溥登陆台州的110年后,万历二十六年(1598),又一明末名将,浙江台州府临海人王士琦赴朝鲜抗倭,明军多路出击取胜。图片
〔戚继光〕黄绾、秦鸣雷对日本有影响的不只一山一宁,还有鼎鼎大名的王阳明。王阳明有个台州人弟子黄绾。 黄绾,台州府黄岩县洞黄(今温岭)人,1510年承祖荫授后军都督府都事,不久拜王阳明为师。王阳明去世之后,黄绾与王门弟子妥善处理王家后事,并收养王阳明的遗孤王正亿为婿。晚年,黄绾归家隐居,努力发展阳明心学,成为经世致用学说的先驱者。 1554年,黄绾去世,而另一位祖籍黄岩的台州人秦鸣雷考中状元。因取了个应景的名字而成为“祥瑞状元”,出身临海的名门望族的秦鸣雷着实有些冤屈。秦鸣雷靠的是实力,而不是“美名”。好名字、好运气、够努力,这是秦鸣雷一生仕途的写照。图片
〔黄绾〕
方孝孺、齐周华、柔石不过,不是所有人都像秦鸣雷这么好运气。 “他的家乡,是台州的宁海,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,而且颇有点迂,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,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。这是是鲁迅先生的《为了忘却的记念》一段文字。 一介书生以笔为刀,渴望唤醒民众,最终倒在1931 年上海龙华的暗夜里,成为被秘密枪杀的“左联五烈士”之一。明初靖难之役后,朱棣强令建文帝师方孝孺草拟即位诏书,方孝孺索笔大书“燕贼篡位”四字,惹怒朱棣,以致十族尽诛。 雍正年间,又有齐周华。明朝遗老吕留良拒仕为僧,死后49 年被清廷以“反清”“大逆”之名剖棺戮尸,其子孙、亲属、弟子亦广受株连。齐周华坚持良知,公开上书朝廷处置不妥。有人劝他认疯免难,齐周华坚不认痴,最终遭凌迟处死。 以上三人,皆是“台州式硬气”的代表。这种“硬气”在台州孕育、播撒、传承。图片
〔齐周华〕王士性、徐霞客方孝孺、柔石都是宁海人,与宁海有关的另一位名人叫徐霞客。《徐霞客游记》开篇《游天台山日记》写道:“癸丑之三月晦,自宁海出西门。云散日朗,人意山光,俱有喜态。”但很多人不知道还有一位与徐霞客齐名的台州临海人,他们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的双峰。 王士性31岁中进士,21年遍游五岳兼及各地名山大川。40年后,徐霞客在游记中称王士性为“王十岳”,可见对其推崇。王徐二人在“伯仲之间”,从自然地理角度,徐胜于王,从人文地理角度,王胜于徐。当时中国划分为15个省级行政区划,王独缺福建,徐独缺四川。 巧合的是徐霞客的墓志铭是临海人陈函辉写的,“游圣”传奇的起步和结局似乎注定都与台州脱不开干系。图片
〔王士性〕
齐召南、孙中山到了清代,台州又出现一位地理学家。 齐召南,幼有神童之称,精于舆地之学。时人誉其“于学无不博, 自天文律历,以至山川疆域,险阻要隘,了若指掌”。1761年,齐召南完成有“清代水经”之称的《水道提纲》,第一次清晰勾画了中国18世纪的海岸线。 位于我国黄金岸线中段,有一个健跳港,浙江省四大深水港之一,系台州组合港。南宋,金兵入侵,宋高宗逃至三门湾,感叹山河破碎,投琴于健跳港,健跳港又名琴江的典故由此而来。1916年,孙中山来健跳考察,对这里的天然深水良港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加赞赏,事后将“开发健跳港”纳入他的《建国方略》。图片
〔齐召南〕宣侠父、周至柔1921年7月,中国共产党诞生,国内革命出现了新局面。1924年春,宣侠父在校内发展周梦莲、金辅华、江潭、樊崧华、章尚友等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,在省立甲种水产学校,创建了中共海门小组。这是在台州建立起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。中共海门小组的成立,掀开了中国共产党在台州领导革命的历史篇章。同年,孙中山在广州东郊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。5月,宣侠父考入黄埔军校,成为第一期学员。宣侠父是一期学生中的特殊人物,在整个一期同学中年纪最长,文才口才均佳,在同学中颇孚众望。入学不久,因对蒋介石破坏民主制度而抗命不从,被开除出黄埔。退学时,他写下“大璞未完总是玉,精钢宁折不为钩”的诗句,以示决心。也是这一年,台州临海人周至柔来到广州参加革命,加入中国国民党。周至柔后来官至国民党空军司令、一级上将,编写的《国防与航空》与《世界空军军备》,是当时中国空军军事学术研究的一个高峰。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前夕,周至柔随蒋介石政府逃往台湾。图片
〔宣侠父〕
张爱萍中国大陆解放后,国民党军残余部队退据东南沿海部分岛屿,他们企图利用这些岛屿作为护卫台湾的屏障和反攻大陆的跳板。一江山岛位于台州市椒江口台州湾之东南方,台州列岛北部,属东矶列岛。1955年1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陆、海、空军各一部,对国民党军据守的一江山岛进行进攻作战。这次战役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统一指挥,是解放军首次陆、海、空三军的协同作战。台
台州的精彩在继续
山海有意,青史留名。台州的历史,是由一个个,一百百、一千千、一万万人书写的。10万年、1万年、2000年、100年,台州的故事一直在继续。虽然我们只把故事讲述到1955年,但一直以来,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着精彩,一幕幕故事,一张张面孔,一个个人名,共同谱写着台州的精彩华章。在你的心中,
还有谁是值得介绍的台州人或与台州有关的人?
欢迎留言。
图片
策划、撰文:蔡文富图片来源于《中华遗产·台州》,部分网络
内容支持:临海市博物馆、台州市博物馆
《中华遗产·台州专辑》可以下单啦~图片
点个在看为台州加油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